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ENG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材料学院:双轮驱动、同向发力,在深化综合改革中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9日 来源:发展规划处 材料学院 点击数:

西工大新闻网5月29日电

引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推进高质量发展,学校以学院改革试点为抓手,实现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进一步强化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释放学院办学活力,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自材料学院2020年启动学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来,电子信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和生态环境学院等作为第二批改革试点单位,分别聚焦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相继启动实施了专项改革。发展规划处先后研究制定了《西北工业大学学院改革试点项目指南》《西北工业大学学院改革试点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指导各试点单位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厘清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么改”等关键问题,确保取得改革预期成效。近日,航空学院、航天学院、航海学院、材料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柔性电子研究院等积极申报了第三批改革试点项目,分别聚焦有组织科研、“总师级”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认真研讨制定专项改革方案。

按照“先行先试、相学相长、以点促面、示范推广”的工作要求,发展规划处近期会同材料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和生态环境学院等改革试点学院,对改革经验和成效进行凝练总结并分期报道,以期更好发挥改革的积极示范辐射效应,并将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其中,材料学院作为学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坚持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着力建设国际顶尖学科。三年来,学院紧抓“评价改革”和“资源调配”两个“牛鼻子”,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一、“压舱石”:深化评价体系改革,筑牢学院价值导向

发挥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作用,营造崇德尚德良好氛围。一是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的全过程,严格执行新进教师谈话制度、新任导师谈话制度、聘期考核谈话制度、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等,将师德要求体现在引进、考核、评聘、推优全过程。二是持续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通过优秀教师事迹分享会、“礼敬吾师”教师节颁奖典礼等,营造见贤思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三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启动实施材料学院院史编撰计划,总结凝练西工大材料学科发展的风骨和精神,激励师生从中汲取奋斗力量。

图1:材料学院举办2022年度礼敬吾师颁奖典礼

实施分类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完善教育教学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一是构建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改变“重数量、看分区”的评价标准,建立了由代表性论著、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及应用等核心要素组成的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加强教育教学评价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将科研重大成果进教材、精品课程建设、教材/专著编撰、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学生出国率/毕业率/就业率等作为教师聘期考核的重要指标。实施人才分类评价。面向国防工程领域教师,组建由国防领域科研院所、知名高校、企业等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库,面向基础研究领域教师,建立材料学院创新人才特区,探索实施国际同行评价和长周期评价。四是制定一流团队建设实施方案,探索制定以“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人才”为核心的团队评价标准。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优化学生评价体系。一是全面推行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制”,采用专业能力、思想品德、英语表达能力等多维指标,破除“唯分数”。二是实施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双盲制”,由“先选导师后复试”改为“先复试后选导师”,由导师组复试改为专家组复试,复试过程由学院统筹,复试专家与报考学生随机分组,专家独立打分。三是重新修订研究生学业综合测评办法,提升德育、劳育、美育占比,在学业测评中采用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

二、“调节”:推进资源优化配置,促升学院发展活力

突出改革导向,在盘活整合上下功夫。一是统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校友捐赠、企业赞助等多渠道经费,建立学院发展基金,用以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培育。二是制定实施《材料学院公用房核算管理办法》,加强核算管理和动态调配,对于公用房中的“散、乱、闲”的现象进行改制,房屋资源的使用效益进一步增强。三是成立科教实践与材料分析创新中心,整合学院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平台资源,建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及管理运行机制,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创新研究大平台”,充分发挥“1+1>2”的集成优势。四是加强资源拓展,依托异地研究机构拓方向、做增量,与国家能源核电运营及寿命管理技术研发中心等机构深入合作,在太仓成立清洁能源研究院;与重庆两江新区合作,成立重庆轻质高温高强结构材料及构件精确成形技术研究中心,交叉融合、宽强并蓄、多地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优势日益凸显。

图2:2021年完成科教实践与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改造

突出发展导向,在精准投放下功夫。一是建立人才引育基金,设立人才引育资源包,按照标准将公房面积、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平台建设保障、研究生指标整体打包配置,用以支持新进人才和新建团队快速发展。其中针对新建团队,实施公房免收三年房租的政策,由学院参与协助实验室平台建设;针对新引进人才统筹基本业务费,以项目形式给予支持,并采用研究生“代招”方式,全方位解决教师起步难问题。二是设立人才培育资源包,对标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建立分层次人才梯队培育体系,按照“缺一项补一项”的原则,精准投放培育经费、招生指标、博士后指标等资源,实现教师快速发展。三是设立一流团队培育专项,聚焦提升大平台建设能力和大项目承担能力,个性化提供场地、资金和人力支持,着力培养一批代表国内顶尖水平和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团队,提升有组织科研能力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

图3:学院人才引育基金支持青年教师实验室建设

突出贡献导向,在动态调整上下功夫。一是持续优化突出贡献奖励方案,在年度评优、绩效分配、研究生指标分配等方面突出国家奖、国家级平台等标志性成果的贡献,以“单次”奖励形式为主;对于在学科评估中做出的贡献,按照学科评估测分方案进行估算,根据结果设置房费调节系数,作为阶段性公用房调整和房屋使用费用减免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联合实验室运行机制,以实验用房和技术投入为主,先后与华陆集团、安聚德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等联合共建创新中心,助力高水平科研育人、高质量联合技术攻关和高效能成果转化。三是建立资源投放“关停”机制,针对有师德师风、安全保密以及学位论文抽盲评阅未通过等问题,对研究生指标、公用房分配进行核减。

图4:与华陆集团签约共建实验室

三、“加速器”:改革成效日益凸显,改革成果持续涌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学院经过不懈探索创新,同向发力,改革成效日益凸显,学院发展进程不断提速。一是一批作风良好、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持续涌现。2020年材料学院获批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李贺军、介万奇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21年李金山获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李晓强获中国侨联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二等奖、徐亚东获第20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卢艳丽获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称号。二是学院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科研经费、项目获批、获奖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喜人。2021年,科研经费首次突破3亿元,2022年到款金额为3.35亿;国家自然基金平均每年获批50余项,2022年李贺军院士牵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获批准立项。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继铂力特以后,2022年,基于核心技术孵化的陕西华秦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学院积极拓展办学资源,优化办学资源,有力支持了学院良性发展。2020年以来,材料学院接受社会各界捐赠超过1500万,支撑材料科教实践分析测试中心等建设工作。目前,该中心已建成实践教学、显微分析、结构表征、理化分析、力学性能、试样制备等六大分析测试平台,拥有总价值逾2亿元的各类仪器设备,拥有配置完善的各类仪器设备近500(套),总价值逾2亿元,拥有实验技术人员31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筑巢引凤,人才汇聚效应不断显现。2020年以来,学院共有11名教师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25名教师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建设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创全国一流团队、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6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2022年材料学院碳材料师生融合党支部获批全国样板党支部建设;2021、2022年学院连续荣获学生党建先进学院,学院团委入选首批全省团建标杆院系,“摆渡者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获2020年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社团。近三年,获校级模范班级4个,其中04101801班连续两年荣获校模范班级,获优秀学生标兵4人,在第六届、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银奖2项,陕西省金奖6项,在挑战杯、数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奋进新征程,肩负新使命,材料学院师生齐心协力,改革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

(审核:袁云 蔡利剑 罗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