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信息材料国际会议在西安召开10月17-19日,2025“信息技术峰会”(InfoSummit)信息材料国际会议在西安召开。本次会议由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材料》(InfoMat)、《信息科学》(InfoScience)联合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基因工程与智能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信息材料》《信息科学》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许宁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黄维,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北京大学教授俞大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周济,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李贺军,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吕剑,新加坡国家工程院及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John Wang,韩国科学技术院及工程院院士、浦项科技大学教授Yong-Young Noh,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郝建华,东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徐海阳;威立(Wiley)亚太区物质科学总监李健,和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3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信息技术材料在光电探测、能量储存与转换、人工智能与“三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开交流。会议由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付前刚主持。

李言荣对与会学者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信息材料国际会议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当前信息材料的研究呈现出技术推动与场景需求牵引并重的趋势,技术研究从传统基于电、磁、声、光、热等功能特性的半导体、电子陶瓷、磁性材料和光电材料,逐步向二维材料、量子材料、超材料及智能仿生材料等新兴方向延伸拓展。同时,以下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突破应用,对信息材料在更多领域和行业的跨界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急需的宽禁带与超宽禁带半导体、集成电路辅料、微波毫米波材料和电磁超材料等;二是面向人工智能的低功耗器件材料、高密度存储介质和三维异质异构集成材料;三是能源基础重大需求的碳化硅、氮化镓,超宽禁带金刚石、氮化铝,多层陶瓷电容、核聚变用高温超导带材等。他说,《信息材料》《信息科学》两本期刊以信息材料和信息技术为核心,探究“信息材料+”和“电子信息+”,推动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在更多场景的应用和研究,支撑我国信息技术科学的发展。

威立亚太区物质科学总监李健详细介绍了《信息材料》《信息科学》两本期刊的发展历程和进展,并表示期待与会专家通过此次会议为期刊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期刊副主编John Wang和郝建华为《信息材料》优秀论文作者代表颁发获奖证书。

期刊主编李言荣和副主编徐海阳为优秀青年编委代表颁发获奖证书。







主旨报告环节由许宁生、郝建华主持。周济、俞大鹏、黄维、John Wang、Yong-Young Noh等分别就《介质基超材料的功能拓展》《量子科技需自立自强,科学仪器要一马当先》《铸就新质生产力,造柔性电子强国》《超越锂离子电池:未来领跑者与发展蓝图》《高性能p型半导体的研究进展》等主题作大会报告,围绕信息材料领域最新发展以及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前沿成果等进行分享。
本次大会设置4个分会场和1个特色编辑圆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信息材料的光电特性与器件、信息材料的能源存储与转换、信息材料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以及信息材料在“三航”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创新成果,总计开展学术报告超过120场,海报69份。
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本届大会为推动信息材料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搭建了一个高品质学术交流平台,对激发多个领域创新要素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会期间,2025《信息材料》《信息科学》期刊全体编委会于10月18日下午召开。《信息材料》《信息科学》期刊主编李言荣、编委成员、编辑部成员以及威立编辑团队出席会议。
(文字:张艳梅、晏超贻、张岂卉;图片:司哲;审核:付前刚、孔杰、闫裔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