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ENG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央视《开讲啦》揭秘校友总师唐勇和“翼龙”无人机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 来源:央视一套《开讲啦》 点击数:

近期,央视一套播出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推出“大国总师”系列节目,主持人撒贝宁邀请多位今年九三阅兵展示的新型装备总师,为大家讲述大国重器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图片


其中,系列节目的第一期,邀请我校2000级本科校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翼龙”无人机总设计师唐勇,独家揭秘“翼龙”无人机如何从一张蓝图飞向蓝天的历程。

无人机已经成为守护国家安全的一把利剑。让我们跟随“翼龙”总师的讲述,共同感受今天的无人机如何“超乎想象”。


图片


它是无人机中的高精尖,是未来战场的关键力量;它是国计民生领域的智慧超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最初的一型探索,到如今适应多种任务的百变身手,“翼龙”真正实现了一机多能、全域覆盖。


图片


他是年轻的80后总师,主导“翼龙”系列无人机的研发与迭代,他带领“翼龙”家族亮相航展,成为网友热评的“活人感”总师。


图片


唐勇:“今天的无人机已经超乎我们想象。在刚刚过去的九三阅兵式上,我国新一代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首次公开亮相。如今,‘翼龙’无人机既是我们国家的主战装备,也是我们作为科技强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名片。这是‘翼龙’首次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阅,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感到无比的骄傲。”

“我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翼龙’诞生的地方,也是‘翼龙’设计最初的起点。我身后就是咱们‘翼龙’的蓝图,是不是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一型无人机从无到有,它真正的起点其实是要回答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一型什么样的无人机。而我身后的这张图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图片


“这张图上面展示的是多架‘翼龙’无人机,对地面的坦克集群形成了包围态势。红色就是‘翼龙’无人机,蓝色的代表敌人的坦克集群。先对现状进行分析,我们的强点是什么?我们的弱点是什么?我们需要打什么样子的一个战术?正常情况下,我们是可以很顺利地实现对这些目标的打击,但是敌人也很聪明,在这个阵地的中央布置了一个杀伤半径比较大的防空导弹,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无人机贸然突入进去,将面临被击落的风险,这个时候我们就急需一型无人机,具有比地面防空导弹看得更远、打得更远的无人机,能实现对防空导弹的先期打击,它就好像是篮球场上需要一个投得远、投得准的三分射手一样。这就是我们最后捕获的准确需求。当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场景,实际场景要比这个复杂很多。有了这个需求以后,我们才能够开始最新无人机的具体设计。”


图片


“无人机的设计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意识的培养、身体的锻炼以及装备的配套。首先,意识培养其实对应的就是无人机的大脑研发,现在的无人机大脑已经相当聪明,它由几百个软件综合而成,更为关键的是这几百个软件综合在一起后,要能够完美配合兼容,所以无人机的大脑研发是相当复杂的工程。我现在所在的就是‘翼龙’无人机大脑的研发工厂,可以说这里是整个‘翼龙’无人机研制过程的心脏地带。”


图片


“在这里我们完成所有的算法开发、测试、综合,同时打造了数字空间,把大家所看到的所有硬件、软件和系统全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翼龙’飞机,在这个数字空间里进行模拟飞行。模拟飞行会产生大量的和真实飞行相当接近的数据,来驱动所有的这几百个软件,这样我们在飞机还没有上天之前,就可以把这几百个软件的兼容性问题在地面进行充分暴露。这个效率是相当高的。实际当中一年或者是几年的检查工作量,在这个环境里面,可以把它压缩到一天完成,真正的做到了‘天上一天,人间一年’。这可以确保‘翼龙’无人机的大脑不会犯错。因为有了这些,所以‘翼龙’首飞的时候,我们都是相当有信心的。”


图片


“就像运动员有强悍的身体素质一样,无人机也应该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够飞得远、飞得高、飞得快,挂得多。在这个过程当中,无人机要经历一系列的考试。比如,我们会给无人机施加一个相当于其自身几倍重量的力,对它进行拉扯,来检验它的结构是否会被破坏,这就是我们的静力试验。类似的大型实验总共有十几个,无人机只有经历了所有的试验测试,才能够真正从设计进入到生产制造。以往我们生产一架这样的大型无人机,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大家猜猜我们现在需要多久?采用像汽车流水线一样的生产方式,可以大大压缩我们的周期。以往我们生产飞机是飞机不动,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地向这架飞机上增加各种各样的零件、部件,最终使它成为一架完整的飞机。流水线的意思就是我们有很多的工位,这些工位是不动的,飞机沿着这些工位一步一步往前走,随着飞机往前走,飞机的完整程度就越来越完善,直到最后一个工位完成的时候,就形成了一架完整的飞机,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飞机拖出去进行试飞了。”


图片


“解决了飞机的身体问题和大脑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任务情况,给无人机配置各种各样的装备了。包括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各种各样的武器。当然也可以根据情况挂载多架小飞机,也可以挂应急通信的吊舱,也可以挂人工降雨的这些载荷,来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


图片


“经过前面的工作,‘翼龙’无人机的大脑、身体和装备已经完全准备就绪,‘翼龙’无人机就可以踏入赛场,接受实战检验了。‘翼龙’无人机现在已经可以完成以前很多不能想象的事情。首先,它特别能够吃苦受累,连续作战两天两夜也不疲劳。然后,它特别聪明高效,在毫秒级别的时间内就可以对机上几百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收集、综合和研判,完成目标识别和最优决策,这样我们很快就能掌握战场动态,比如说对一个几十平方公里的阵地,以前无论是我们的情报获取渠道,还是情报处理时间,都相当复杂和漫长,现在‘翼龙’无人机只需要飞行一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准确的情报,大大提升了对战场的反应能力。还有,就是它的火力特别强大,现在的‘翼龙’已经可以搭载两吨数十枚的武器,一架次就可以消灭一个坦克连,在实战中,‘翼龙’无人机创造了一架飞机一次飞行,八发八中的战场记录,据我所知这是目前为止最多的。它还可以和其他的武器装备进行协同,进行战术配合,实现能力的互补,来提升团队的整体作战效能。”


图片


“除了战场冲锋外,‘翼龙’也能服务民生。今天,‘翼龙’无人机已经和AG600等大国重器,共同构成了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空中力量。当灾难降临,人民需要时,‘翼龙’总能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现在所在的指挥大厅,就是用来指挥‘翼龙’无人机执行这些应急救灾任务的。在这里,我们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无人机发送起飞、救灾等各种指令。同时也接收无人机所侦测到的各种灾情一线的信息数据。其实,这里也是战场,只是这个战场的敌人是灾情,我在这里经历了很多次的紧急出动,印象最深的是2022年的泸定地震,因为这一次和以往相比,我们能做的多了很多。应急救援就是和时间赛跑,汶川地震时,为了第一时间获取震中信息,我们缺少手段,只能依赖空降兵冒着生命危险,在没有气象引导、地理标识引导的情况下,在高高度实施极限跳伞,才获取了震中局部的信息。2022年时,就完全不一样了,灾情就是命令,当收到指令后,‘翼龙’无人机仅用30分钟就完成了部署和出动,先后4次飞行在灾区上空,连续作业超过40个小时,第一时间获取了大量的灾情信息以及道路、河流的损毁信息,同时也定位了灾区群众的位置,发回了灾区的生命影像。有了道路的通断情况以及灾区群众的位置分布以后,我们的指挥部就可以精准地制定救灾决策。当时整个灾区的手机信号是中断的。‘翼龙’无人机通过长时间在灾区上空盘旋,化身成为手机信号的移动基站,及时恢复了整个灾区的手机信号,使得灾区群众能够向家人送出平安,这种对比如此的强烈,深深地震撼了我。”


图片


“我从事飞机设计已经超过20年,在这20年中,我经历了几十个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型号,在这些型号中,无人机的更新迭代是最快的。在这种背景下,我相信‘翼龙’家族会越来越壮大。对我个人来说呢,是很幸运的,虽然没有当上飞行员,但是我能够亲手设计飞机,并且我们设计的飞机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我很幸福。”


图片


除此之外,这位强悍的战士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当“翼龙”展开全天守候的翅膀,它也有温柔的一面。在国计民生领域,“翼龙”又有哪些应用?

唐勇说,一个(应用是)人工增雨。它通过激光测量大气里面的水汽含量。它直接飞到云里面去,播撒催化剂。以前都是地面打一个炮到云里,消耗量相对大一些。但无人机的播撒效率非常高。之前广东台风,“翼龙”无人机飞到台风上面,它的探空仪测出来台风的风速、温度、气压等数据,气象局拿到数据后,就可以预测台风走势,减少台风对老百姓的影响和灾害的损失。


图片


在提问环节,来自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的学生代表向师兄唐勇提问:“每一届航展时,总师的采访就是我们西工大最好的宣传片。许多型号的飞机的总师都来自于西工大,所以西工大也被誉为总师摇篮。在最近几届的航展中,我找到一个最不像总师的总师,那就是唐总。您在这两届航展中的外形变化很大,曾经您还是一个剃着小圆寸、笑容模糊的年轻小伙,2024年航展时,您已经将头发梳成了大人模样,穿上了一身帅气的西装,但是脸上也多了一丝成年人的疲惫,越来越有大国总师的范儿了,请问您这是经历了什么呢?”


图片


唐勇:“这几年我的身份变化切换比较快,2022年时作为一个型号的总师,我只管一个型号(研发)。去年的时候我已经是公司的大的总设计师了,要负责整个‘翼龙’的科研,包括技术、团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个人还是有能力恐慌的。成为总师并不代表你的能力就已经匹配了,所以我必须得去学更多的技术的、管理的东西。平时的爱好就是看书,专业、管理的书等,因为‘翼龙’现在是面向整个世界,还会看其他国家的一些历史,去了解这个国家和他的冲突的根本在哪个地方,分析这个国家的需求,去研究这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历史,还是蛮有意思的。”

从单一型号总师到“翼龙”总设计师的角色转变,让唐勇责任更重、担当更大,而学生时代的唐勇是如何在众多人生选择中找到努力的目标?他又是如何快速成长,修炼成大国总师的呢?

唐勇:“首先是运气比较好,我现在干的事情是我喜欢的。小时觉得战斗机特别酷,某一种灵魂深处的共鸣,高考时家人想让我报电子科大,当时我觉得还是要去学设计飞机,填志愿看到西北工业大学,其实西北工业大学真的很低调,这个学校还有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当时就觉得这个学校可以。比较幸运的是,我一直在学这些东西,一直在为我喜欢的事情努力。还有一点就是学习,现在大学学的东西和你们今后工作所需要的量对比,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不停地去扩大知识边界,自己要有一定的储备,所有的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最后,唐勇说:“希望现在能带着大家把‘翼龙’越做越好。希望‘翼龙’不是一个商业无人机,希望它能成为国家和老百姓的守护者。”


图片如今


我们共同见证了“翼龙”从蓝图飞向蓝天,成为守护和平“大国之翼”,它既是战场上的智能尖兵,也是服务民生的空中生命线。全力以赴、时刻准备飞向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这正是唐总师和他的同事们给出的答案!


图片


(整理:赵珍;审核: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