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下午,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时期信件捐赠仪式在友谊校区党政办公楼223会议室举行。捐赠人李中东先生,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富利,艺术教育中心首席专家刘惠,档案馆馆长戚红梅,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仲昌,航空画家李海俊,以及党委宣传部、档案馆等单位有关同志参加仪式。

此次李先生向我校捐赠的两件藏品包括抗战时期原国立西北工学院在城固古路坝办学期间寄出国内平信(至山西五台县)1件、国际航空信函(至英国伦敦)1件,对学校保存历史记忆、推动校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捐赠仪式上,李中东先生结合西北联大和国立西北工学院的精神传承,分享了藏品背后的故事。

张富利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向李中东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他表示,本次获赠的这两件珍贵史料,是国立西北工学院在抗战时期坚持教育救国的历史见证,是深入研究抗战时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是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素材。学校将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讲好史料背后的故事,让广大青年学生能够直观地触摸历史、感知历史,从先辈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让这份宝贵的记忆和精神血脉得以永续传承。

8月25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整版刊发系列报道“回望抗战烽火中的大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今天,我们从西北工业大学出发重访西北联大和西北工学院——“中国中国必须强起来,一定强起来!”》等专题文章。李先生看到报道后,主动通过艺术教育中心首席专家刘惠老师联系学校,慷慨捐赠两件藏品。他表示,将这些珍贵的史料捐赠给西北工业大学,希望使其从个人收藏转变为社会共享的文化财富,能够服务当代、传承后世,为历史研究和学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一件藏品为1941年8月24日古路坝寄山西五台县泉岩村国内平信,贴平信邮资8分孙中山像邮票一枚,寄出地址落款为“陕西城固古路坝天主堂一号”。天主堂是古路坝标志型建筑。该封的另一特点为,将信封剖开可清楚地展现,这是寄信人用航空机电系的旧教材自制的信封,教材页面包括“M87-100 各式发动机保管方法”和“机务人员之职责”,真实反映了当时坚守古路坝办学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条件的艰苦和师生节俭的生活习惯。


1941年9月25日古路坝寄英国伦敦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Royal Naval College,Greenwich London) 国际航空信,贴8分朱执信像邮票五枚,20分黄兴像邮票一枚和15分长城图航空票一枚,寄出地址落款为“陕西城固国立西北工学院 辛一心缄”中英文。


辛一心,1912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造船学家、教育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创始人之一,交通大学造船系创始人,创建中国第一座船模试验池 。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电讯系,1936年赴英国杜伦大学皇家学院学习造船工程,1938年获硕士学位后进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1940年回国后任西北工学院教授、机械系主任,1944年起任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抗战胜利前夕主持修复六大江轮,1950年创建船舶工业局设计处(708所前身),1954年建成中国首座船模拖曳试验水池(702所前身),1956年任造船科学研究所所长。1957年12月病逝于上海 。
李中东先生,现任泛美教育集团(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副总裁,分管集团实训设备建设和飞机维修专业教学工作。李先生长期致力于收藏中国早期航空邮品和研究中国航空发展史,在收藏抗战相关邮品和战时高校西迁相关邮品方面成果丰富。
(文字:张娅;摄影:卢迪;审核:陈仲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