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ENG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院长谈】张洵颖:推进1→0反向基础研究,强化信息引领赋能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9日 来源:电子信息学院 点击数:

一、“1→0”反向基础研究对于电子信息学院的重要意义

(一)突破学院科研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基石,持续不断地在驱动各个领域的新变革,其对于科技进步、国防安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以跟随式发展为主,“从1到100的应用接力放大研究”是电子信息领域科研的主体,电子信息学院的科研工作也是这种大背景的缩影。此外,国防特色更是为学院的行业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构筑了一条“护城河”,在提供多样化“从1到100”应用场景需求的同时,持续助推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这种应用牵引的服务型科研,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支撑学院在航空电子技术领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同时也造就了学院“多、专、散、小”的科研现状:科研团队和科研方向多、行业专属性强、科研工作分散、科研团队和科研规模较小。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电子信息领域正在从跟随式科研向引领式科研迈进,在装备技术从“人有我有”向“人有我优”、“人无我有”跨越的强劲需求推动下,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创新正在以不可遏抑的高速度向“三航”行业推进,行业壁垒在装备需求与技术创新的冲击之下已经几近于无,有限的“从1到100”的科研命题正在迎来日益庞大的强有力的答题群体。学院需要以更为强大的创新内涵来重塑行业电子信息技术的技术策源地形象,并在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出更强的声音,这就需要变革科研范式,从原来的“1到100”为主向“1到100”与“1到0”协同发展转变,在“1到100”的科研中发现关键科学问题、孕育“1到0”的基础条件,在“1到0”中破解科学之谜,从源头推动新的“1”的诞生。

(二)服务科技强国战略的有效途径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技术领域已经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电子信息技术更是高技术领域的重中之重,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高算力处理器芯片、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成果更是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焦点。在看到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强国的目标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正在引发科技领域的链式反应,其服务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关键性显而易见。长期以来,以“1到100”为主体的跟随式科研实际,使得在破解关键性瓶颈难题面前捉襟见肘。以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设计软件工具为例,其内核都是基础理论、方法、模型等的知识集成,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工具,国内目前仅在有限的“点”环节实现了替代,无法做到全流程全体系的覆盖,尤其是在设计、制造两个关键环节的软件工具缺失更为严重。这就要求以“1到0”反向基础研究为途径,细究其理、正本溯源,从使用工具向设计工具转变,破解大国博弈中的技术瓶颈、产品瓶颈难题,肩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使命。

二、电子信息学院开展“1→0”反向基础研究的探索

(一)深入研讨,凝聚共识

“1到100”的重复科研、结合应用场景微创新的科研已经打造出一份惬意的科研“舒适区”,跳出这份“舒适区”需要建立教职工对于科技发展现状、趋势以及个人实际的全面认识,需要在科研工作方法学方面建立与“1→0”反向基础研究的深度共识。学院多次组织科研工作交流会,邀请行业优势企业总师专家、学院高层次人才做专题报告,以科研工作实证“1→0”反向基础研究对于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在学院形成对于“1→0”反向基础研究重要性的共识,带动教职工时刻以“1→0”反向基础研究的视角分析凝练“1到100”科研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增强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潜在深度。

(二)突出重点,典型示范

学院面向学院优势方向科研团队,针对性分析所承担的重大重点科研任务中的关键瓶颈制约因素,深入挖掘重大需求、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引导技术革新与理论突破的双向发力,以“1→0”反向基础研究的创新成果推动重大科研任务的创新发展。面对深空探测需要面对的极端宇航辐射条件,通过揭示极端辐射环境下单粒子效应与规律,构建从原子级缺陷到系统级失效的跨尺度模型,大增提升抗辐射能力,解决了卫星、空间探索等航天工程的重大问题;面向高动态飞行器的卫星导航抗干扰需求,从电磁波传播本征特性出发,构建电磁极化矢量阵列接收理论,实现欠定阵列自由度倍增,实现了抗干扰能力代际革新,成功解决飞行器平台工程实用化难题;聚焦飞行器电磁反隐身性能极限提升的重大需求,研究团队针对电磁波传播的波粒特性,原创性提出波动场中类粒子调控机制,系统阐释类粒子行为在电磁辐射-散射耦合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等。以上的创新成果,直接支撑学院持续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和向国家科技奖冲击的新局面,形成了明显的典型示范效应。

(三)体系保障,守成创新

学院持续优化公用房、研究生招生指标等公共资源分配政策,面向科研基础好、行业优势明显的科研团队形成持续稳定保障支持;在学校政策授权范围之内,强化团队组织,打通团队内部成员的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为优势团队内部孕育“1→0”反向基础研究的创新火花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学院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基础雄厚,在我国航空电子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多个团队在学院的科研体量中都贡献巨大。在学院体系保障的支撑之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领域的多支科研团队在持续扩大承担“1到100”科研任务的同时,强化对于“1到0”反向基础研究的开展,在支撑工程研制任务高效完成的同时,基础研究成果直接助推了该专业方向在两年内五人晋升教授职称,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三、推进“1→0反向基础研究”的思考与认识

(一)强化“1-0”人才创新队伍建设

推进“1-0”反向基础的关键在于专业的人才队伍,需要兼具工程实践洞察力与基础科学探索力的复合型人才。青年教师多数缺乏行业背景、工程实践经历有限,对内培育需要进一步强化发挥国家级领军人才头雁指导作用,下沉重大工程团队淬炼。同时,对外积极引进量子信息、智能微系统等新兴交叉研究方向的基础人才与科研院所经历的成熟人才,强化科研团队的整合与协同。

(二)优化构建“1-0”协同创新生态

面向国家航空航天重大工程任务需求,协同中航、航天、中电科等大院大所打造联合技术中心,定向长周期建立“问题清单、攻关清单、成果清单”机制,扩展协作深度、广度,共同组织推动科研团队教师攻关目标导向的基础科学问题。同时需探索丰富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如推行“代表作+贡献度”评价模式,重点考察理论突破对工程实践的赋能价值,关注研究过程和成果的综合评价。

(三)挖掘人工智能赋能研究模式革新

人工智能技术与算力的发展为反向基础研究提供了方法论革新与效率倍增器。传统电子信息领域的电磁计算模拟、芯片设计、复杂系统建模等研究,通过算法创新、数据驱动和人机协同,可显著提升研究效率和精度。学院亟需把握智能时代科教融合发展趋势,充分挖掘人工智能的内在潜力与优势,积极谋划人才培养和创新体系智能化布局与转型,推动从经验驱动的科研模式转向智能仿真与动态优化的模式跃迁。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以国家战略需求与国际科技前沿双驱动,有组织推进引领未来空天电子信息领域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攻关,打造“需求牵引-基础突破-应用反哺”的螺旋上升生态,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核心力量。

以上内容来自作者实际工作感受、与学院班子成员研讨的心得,以及与学院党委书记侯俊、科研副院长陶明亮的专题讨论,限于个人认知水平,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