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ENG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要闻 · 正文

工大要闻

学校召开2025年暑假务虚会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30日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数:

8月28日下午,学校召开2025年暑假务虚会。校党委书记李言荣,校长宋保维分别作题为《关于我校“十五五”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推动“总师型”人才培养》的报告,29日上午,与会人员围绕书记、校长报告展开分组讨论。全体校领导,全校中层正职干部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常务副书记吕卫东主持。




宋保维从学习与体会、现状与问题、思路与举措三个方面,梳理了党和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回顾了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和“总师型”人才培养的历史脉络,阐述了新时期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了续写“总师型”人才培养新篇章的思路举措。

宋保维表示,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研判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快推动“总师型”人才培养,持续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他指出,新时代我们既面临着国家战略领域发展布局新变革、前沿技术变革冲击、社会发展需求升级重塑竞争格局等新要求,也应看到国防科技加快发展更加清晰了学校的使命坐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更加明确了学校的时代重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激活了学校的内生动力等新机遇。他从支撑未来“总师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体系有待完善、适配未来“总师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仍需健全、引领未来“总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优化升级三个方面,深刻剖析了当前阶段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总师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宋保维强调,学科专业建设和“总师型”人才培养是在继承巩固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我们要立足既有优势,巩固成熟经验,筑牢发展根基,引领发展方向。更要勇于突破现有模式,以创新驱动引领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总师型”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重点围绕三个方面、九条举措,破解发展中的矛盾,推动学校整体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蓄积人才培养新势能。要持续优化结构,精准对接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布局新要求;要坚持优势特色引领,不断打造学科专业发展新高峰。要推进交叉融合,提升学科专业内涵式发展能力。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未来战略需求导向推动人才培养新发展。要建立“总师型”人才培养需求的精准匹配机制;要健全“总师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社会融入模式;要构建未来“总师型”人才培养的长效保障体系。三是创新培养模式,续写高质量“总师型”人才培养新篇章。要深化多元融合,打造数智赋能教育链路;要优化科研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系统能力;要加强文化引领,持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宋保维指出,我们要以更具前瞻性的布局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到“十五五”末期,学科专业结构持续优化、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对未来“总师型”人才培养的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续写新时代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的新辉煌。



李言荣围绕学校“十五五”规划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指标、特点与变化、问题与挑战、思路与举措共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李言荣说,在目标与指标方面,“十五五”期间,学校要巩固国内一流前列、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这是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要求,也是在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构想基础上提出来的。未来五年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承上启下、新“三步走”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的重要时间节点,要为2035年全面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上目标的实现,需要若干关键指标来支撑,李言荣说,五年发展需要树立新的指标体系,可以简称为西工大版本的“1、10、100、1000”(“一十百千”),它包含了西工大概念和内涵的奋斗目标,“1”是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不断巩固国内一流高校前列发展态势、初步进入世界一流高校行列,这个“1”是方向、是旗帜、是使命、是总开关;“10”是指核心竞争力指标进入国内高校前十,包括年度国字号人才、国家科技奖、国家教学奖,以及年度科技经费、学生重要学科单元竞赛等显性指标国内前十,学校在国内工科高校的总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十以内;“100”是指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一百名;“1000”是指学校国字号人才总人数超过一千人,占专任教师三分之一左右。“一十百千”是学校2023年初提出的“127”近期目标的升级版2.0,与“127”目标一脉相承,都是为实现“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服务的。李言荣说,学校“十五五”的指导思想可以总结为“四个坚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坚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坚持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带动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李言荣进一步分析了未来五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和规律,特别是结合西工大实际可能出现的重要发展机遇。首先,中国高校学科的国际化趋势会加快,由眼光向内转为眼光向外,开始真正意义上向国际一流大学对标对表,国内高校的国际竞争力会大大增强,高校要加快“1→0”重大工程基础研究,同时“0→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会逐渐兴起。其次,智能化对各个专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人工智能从初级到高级的转变、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变,对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模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要提前谋划、加快布局、主动迎接。再次,未来五年我校处于从优秀向卓越转变的关键期,当前学校很多工作已经非常优秀了,但追求卓越还不够,主要是与头部高校比,“一流文化”的差距仍然很大,“一流文化”没有深入到方方面面、边边角角和各条战线,当前,一流的工作并不少,但一流的文化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工作还是指标上的一流、部分人的一流、规划上的一流,其实这些都不是真一流。如何判断什么是优秀,什么是卓越呢?他说,就是看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有追求“1→0”的意识和精神以及能力,凡事挖到零点几,比如0.5,应该说就是比较优秀的了,但还算不上卓越,只有挖到“0”、至少0.1、0.2的无限逼近事物本质规律的“0”,才算得上是卓越。关于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这几年我们在国内进步明显,但在国际学术方面,尤其基础研究上进步仍然缓慢;同时,学校几十个学院、研究院中,“专精特新”学院很少、“小巨人”学院也很少;此外,学校还有不少人和单位,向深里走、往精里走不行,归根结底是缺乏“一流文化”,凡事办法不多、研究不够、标准不高,表现出来就是工作的惯性大,材料领域一个词叫“自极化弱、退极化快”。

针对以上现状和问题,李言荣强调了主要工作思路与举措。一是要以核心竞争力为抓手来带动其他工作,而不是抓次要矛盾、细枝末节来推动整体工作,硬的工作不能软抓,软的工作也不能硬抓。他说,所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还是人才,当前尤其是青字号人才的量和质要有更有力的举措。二是要强特色、筑高峰。西工大的三航和国防背景是有优势和特点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所以学科建设要以三航、无人系统、智能科技等为引领;人才培养要以“总师育人文化”为牵引;要抓好“1→0”的科研模式,要强基础、抓底层技术源头创新。三是加强“一流文化”建设和氛围营造。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以“天下工大、世界三航”长远目标为精神动力。要将“只有做好了才算做了”“三个永远”“三个千方百计”“三个值”以及今年上半年他到一民营企业看到的标语—“四个凡事”(凡事尽到努力、凡事坚持到底、凡事追求完美、凡事争取第一)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他说,怎么抓“一流文化”建设?本质上就是要抓住“1→0”这个第一性原理的底层思维方式,不论在科研、教学、管理、服务中,都要培养这种思维方式,让这种思维方式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习惯,如果大家都让优秀成为习惯、卓越成为自觉,那学校就会自然而然成为真正的“一流”,否则,那还是少数人的一流、大部分人的二流三流。李言荣最后说,总之,西工大还处于将强未强、将成未成之际,我们没有退路、只有胜利之路!



29日上午,全校中层正职干部分为六个小组,围绕会议精神开展交流研讨。李言荣和宋保维等校领导深入到各讨论组,参加分组讨论。大家一致表示,两场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干货满满,“一十百千”的“十五五”发展目标,明确了推进工作的指导思想,阐述了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造为中心、抓核心竞争力带动各项工作、强特色筑高峰的总体思路,为未来发展绘制了新蓝图、打开了新愿景、设定了新目标。将继续立足岗位实际,以进一步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大力推动总师型人才培养,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一流的目标、一流的理念、一流的战略、一流的文化指引行动,推进从优秀向卓越转变。


(文字:赵珍、王翠萍;摄影:卢迪;审核: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