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获评校级先进学生团队称号,他们以学为本,在理论知识中寻求创新思路;他们敢闯会创,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他们脚踏实地,在全面发展中彰显榜样力量。他们就是——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E-Flight科创团队!

学业为本 以创促学
团队由来自玛丽女王工程学院、航空学院、材料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单位16名本科生组成,负责人为玛丽女王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梁敬昆,指导教师为材料学院李祯教授、沈超副研究员、昌敏研究员和李灿副教授,其中8名成员学业成绩年级排名前10%,2021级全体成员均获得推免资格,获发明专利14项,在历届“创新大赛”、“挑战杯”等科创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团队获得的部分证书及知识产权
敢闯会创 有的放矢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积极投身于长续航无人机供能系统项目研发。该项目核心技术——超薄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展现了团队的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决心。超轻薄,高载荷,长效续航;耐弯折,定制化,量体裁衣。搭载锂离子储能电池,高效能量管理分配实现无人机的长续航目标。太阳能电池工艺完善开发,面积放大持续推进校企联合优化迭代产品,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团队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航模队进行本产品的无人机试飞实验

团队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省级复赛

团队参加“天开杯”创聚津门全国大学生智能科技创新创业挑战赛
在将太阳能电池技术成功应用于太阳能无人机基础上,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紧密结合能源领域需求,创新性研发出集能量采集、存储于一体的智能变色玻璃。该产品巧妙融合了变色玻璃层、钙钛矿光伏层、集成电路与多维传感器,成为一款能够无缝集成至智能办公与智能家居系统的太阳能驱动设备。无需空调耗电即可实现室内温度智能调节,实现“冬暖夏凉”的理想状态。同时该产品吸收太阳光为照明设备提供电力,有效缓解夏天部分地区高温干旱和电力缺乏的问题。目前,该项目已实现多方技术合作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翱翔众创空间开展创业孵化。不断提升团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贡献力量。

能量采集智能玻璃实物图
团队在科技创新的路上砥砺前行,不断实现产品迭代升级,推动向前迈进向上发展。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素养,团队先后荣获“挑战杯”国家级铜奖、陕西省特等奖、“创新大赛”国际金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团队负责人梁敬昆认为科技创新竞赛不仅是场知识的比拼,更是堂意义非凡的实践课程。它指引团队寻找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研发方向,搭建从实验室通往市场探索的坚实桥梁。从一次次的竞赛中,团队不断学习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实现从研发到市场的通道,让科研成果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团结协作 共筑向心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团队结合个人优势设立三个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技术部勇当先锋,聚焦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升级推动创新。产品部负责统筹,提前规划、深入调研,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与行业动态。运营部保驾护航,精研法务财务,把控风险,保障项目稳健运行。三部门协同合作,共促产业落地发展。团队秉持传承的力量,以老带新,传承有序,共同成长。指导老师是团队坚实的后盾,李祯教授经常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和团队成员共同探讨项目改进方案,并在实验室指导同学们进行技术攻关。沈超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经验指导同学们制定产品营销策略。每逢重大比赛前夕,指导老师们都会带领同学进行全方位的项目打磨,每一份收获都是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见证。

脚踏实地 崭露头角
从科技创新的激烈竞赛到日常学习的点滴积累,团队始终秉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比学赶帮超”彰显榜样力量。团队成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全员提交入党申请书。热心文体活动,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平均志愿服务时长达200小时在岗。

团队创新创业赛事经验分享

团队受到西安电视台采访

团队成员投身学代会摄影工作

团队成员参与线上支教
砥砺前行 逐梦未来
回首来路,洒满拼搏与成长,眺望前方,再踏追梦新征程。团队将依托学校翱翔众创空间孵化平台,坚持团结协作、专注科研、全面发展,提升运营规范化、模式商业化、项目产业化水平,打造具备创新精神、专业素养且运营规范的优秀团队。团队成员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立志成为“低调务实、兼收并蓄、厚积薄发、为国铸剑”的“总师型”人才。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西工大E-Flight科创团队,永远在路上!
(文字:梁敬昆、韩惠淳、杨粉萍;摄影:受访者提供;审核:程茵、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