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西北工业大学召开2024年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总结大会。校长宋保维出席大会并讲话。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研究院负责同志,学生代表和26个项目团队指导教师等近290人参加大会。大会由副校长詹浩主持。
校团委书记佘磊磊汇报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和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总体情况、备赛经验和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在今年10月举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学校共获得19项金奖,金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名,金奖项目首次覆盖所有赛道;在11月举办的“挑战杯”总决赛中,获7项金奖,金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3名,各赛道金奖全覆盖。
宋保维为航空学院、材料学院、机电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玛丽女王工程学院等6个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单位颁奖。
本年度金奖团队学生代表,材料学院孙正义同学、计算机学院代巍同学分享参赛体会,讲述了团队在学校“总师育人文化”引领下,团结拼搏、奋勇向前的备赛参赛故事。金奖团队指导教师代表,航空学院王斑老师、自动化学院张作伟老师依次交流,分享了带领团队在竞赛过程中扎实践行“总师型”人才培养的做法和心得。
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易正阳、玛丽女王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代富平代表学院,分别以《以赛育人 敢闯敢创 善作善成》《融通中外 通达四海》为题,从团队保障、平台支持等方面讲述了本单位围绕“总师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实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行动路径。
宋保维代表学校、代表李言荣书记,向同学们在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指导教师和参与到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高质量入学率、高比例深造率、高平台就业率、高水准获奖率”是检验一所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三大赛”已成为在校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要素之一。本年度的赛事中,西工大学子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与实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用一个字总结就是——“行”,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备赛有力度。全校各单位将大赛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指标,从项目遴选到培育、打磨,师生紧密配合、提前谋划、全力备赛。二是师生参与有广度。本年度师生参赛积极性得到激发,全校通力合作,每一位员工都将“三大赛”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同专业参赛学生与指导教师通力合作完成多个领域项目。三是实践育人有成效。每一位参赛同学都在大赛过程中不断磨炼“三种精神”——科研精神、团队精神、奋斗精神,持续提升“三种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他表示,相关学院要继续做好创新大赛和“挑战杯”等最高等级学生竞赛工作,深入思考,高度重视,抓好落实,进一步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竞赛在“总师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关于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下一步工作,用一个字凝练就是——“干”,具体体现在三个要求:一是要在提高站位上下功夫,胸怀“国之大者”。要把中国国际创新大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与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结合起来,与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并落实到学校十五五规划当中,作为本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指标统筹谋划。二是要在项目培育上下功夫,彰显学校优势。要在指导团队组建上下功夫,邀请大院大所企业导师进入团队,集聚学校优势学科力量,选优配强第一指导老师。要组建知识交叉、学科交叉的学生团队。要强化保障团队,提供一切便利和服务,集全校之力托举相关项目,展现学校实力和魅力。要在选题方面做好策划,挖掘场景驱动下的项目来源。要做好目标规划和节点规划,明确路线图,细化施工图。三是要在工作协同上下功夫,保持良好态势。要保持学校当前通力合作、团结奋斗的精气神。要推进项目布局协同,确保全校一盘棋,各学院各部门分层分类推进。要做好资源协同,在资金、空间等方面对优秀项目给予支持。要加强政策联动,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制度“指挥棒”作用,调动全员积极性。
(文字:王翠萍;摄影:卢迪;审核:佘磊磊、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