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ENG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第二届极端流动与多过程问题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 来源:航空学院 点击数:

近日,第二届极端流动与多过程问题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极端流动的多过程问题研究”基础科学中心、中国力学学会、西北工业大学共同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极端力学研究院、航空学院和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协办。郑晓静院士、陆夕云院士以及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学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倪培根、副主任詹世革、力学科学处处长张攀峰,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富利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西北工业大学郗恒东教授主持。



张富利代表学校李言荣书记和宋保维校长对国家自然基金委领导、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西工大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正在开展从工程技术溯源基础研究的“1→0”的探索。期待在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指导下,进一步加深对“极端流动的多过程问题”基本规律的认知和探索,为国家重大型号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2.png


大会主席郑晓静院士在致辞中感谢与会领导与专家的支持,并深入阐释了“极端流动的多过程问题”的科学内涵。她指出,“极端”现象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流动”是流体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而“多过程”涵盖多尺度、多场耦合、非平衡与非平稳等复杂机制。在极端环境下,现有方法、理论与技术仍面临重要挑战,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战略需求明确。她呼吁流体力学研究者立足前沿、服务国家需求,共同推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


图片3.png


倪培根指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现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旨在汇聚国内优势力量,围绕国际科学前沿与国家需求,推动学科交叉与原始创新。他肯定了本次研讨会采用的“中心+外部”开放交流模式,鼓励进一步推广此类组织形式。他希望与会专家充分研讨、凝练方向,期待中心发挥学科辐射作用,持续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引领力学学科发展。


图片4.png


詹世革在讲话中强调,基金委始终坚持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体系化、前沿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科研布局。她指出,基金委持续深化改革,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围绕国家战略强化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系统组织关键科学问题的攻关。她表示,力学作为应用基础学科,应紧密对接国家与前沿需求,科研人员应立足真实场景,提炼真问题,推动实现“源于工程、高于工程、服务工程”的研究路径,强化学科交叉与方法创新,拓展研究边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她希望与会专家深入交流,推动极端流动领域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在11月1日大会特邀报告环节,香港科技大学徐昆、傅林,南方科技大学邓巍巍,中科院力学所王展、王一伟,浙江大学叶青青,北京理工大学任杰,西北工业大学叶坤等12位学者围绕“极端流动与多过程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多位杰出青年学者展示了相关研究方向的新进展与突破。


图片5.png


在11月2日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进展讨论环节,项目负责人陆夕云院士感谢基金委及与会专家的支持,着重汇报了中心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提出了引领国际的“极端流动的多过程研究”基础科学中心建设目标。清华大学许春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喜胜、丁航,西北工业大学郗恒东分别就强非线性与多过程耦合、漩涡与界面动力学、超高速流动、大尺度风沙流动等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各分中心的最新研究进展。基金委领导与专家就中心进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


图片6.p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极端流动的多过程问题研究”于2023年立项,项目负责人为陆夕云院士,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单位是西北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基础学科前沿,研究超常规速度、极大/极小尺度等条件下的极端流动及其多过程问题,旨在获得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的原创性成果,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高地。“极端流动与多过程问题研讨会”是基础科学中心组织的、面向全国的年度学术交流会。

(文字:秦飞飞;图片:秦飞飞;审核: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