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ENG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央视报道我校尤著宏教授团队AI大模型赋能油田生产最新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来源:党委宣传部 计算机学院 点击数:

10月13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中国新闻》“AI开物”系列节目中,报道了我校计算机学院尤著宏教授团队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油田生产的最新科研成果。

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石油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和工业原料,面对复杂的地质数据,怎样减少人工误判,降低工作负荷,提高油田采油效率,如今这些难题有了新的解法。人工智能大模型正走进油田生产一线,为行业发展注入智能化新动能。



现如今,很多油田在开采过程中都采用注水采油这样一种方式,然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因为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相对复杂,加之地质条件等影响,因此石油工人往往需要综合大量复杂的数据来进行分析研判,才能精准地得出从某一注水井注水会对某一采油井产生的具体影响。未来,这些分析工作有望交于AI来辅助完成,从而进一步提升油田的开采效率。



注水井是通过向油层注水以保持或恢复油层压力,从而提高原油开采速度和采收率的专用井,可以说注水井是采油井的亲密伙伴。在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数字控制中心,技术人员将油水井数据、地质情况信息导入AI大模型,高效分析油水井之间连通性,并从AI大模型处获取下一步生产建议。

这样一款与生产紧密结合的AI大模型是如何训练而出的?今天我们专程来到了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这里我们看到,尤著宏教授团队仍在对该款模型的升级优化进行探讨。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尤著宏:

将油水井的距离、夹角,地质构造资料以及前期的动态生产数据送入大模型进行训练,通过AI大模型强大的关联分析能力,实现了对地下流体运移通道和井间干扰关系的智能识别与动态预测,极大提升了判断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我们预测的结果跟他们生产实际也是相吻合的,证明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复杂的工业场景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尤著宏教授带领的大模型创新应用团队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生态。团队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围绕智慧油气田、智能无人系统及生物信息学等前沿方向,开展AI大模型行业应用前沿研究,在智慧油田措施选井、新药研发等垂直领域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与解决方案成果,并培养了一批精通大模型底层技术及行业知识的大模型应用高端人才。

 

(文案:王翠萍;审核:李春科、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