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我校8600余名学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参与“三下乡”“返家乡”“社区实践”“云实践”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青悟时代声”“青筑科创梦”“青育总师魂”“青助乡村兴”“青守边疆志”“青力筑山河”等七大“青”字号实践专题,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在触摸国情民情中筑牢信仰根基,在投身科研创新中锤炼实战本领,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彰显实干担当,在守护绿色发展中贡献智慧力量,于身体力行中深刻体悟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凝聚青春智慧,感悟时代新声。暑假期间,工大青年走入革命旧址、产业一线与乡村社区,通过沉浸研学、深度访谈、数字赋能和理论宣讲等方式传承红色基因、洞察时代发展、践行青年担当。航空学院“翼启未来 逐梦蓝天”实践队以播撒航空种子、厚植报国情怀为使命,融合红蓝育人理念,通过“讲演做练”科普模式,开展授课、航模、手工及模拟飞行等多元活动,致力拓宽青少年空天视野,为航空强国注入青春力量,并受邀参与2025年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培训交流活动。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从历史丰碑到时代引擎:红旗渠精神演进与新兴技术产业跃迁的实践融合探索”实践队前往河南林州调研红旗渠精神演进与新兴技术产业跃迁的实践融合探索,探寻红色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教育实验学院“探寻钢铁洪流中的智造密码”实践队深入钢铁生产基地,对话劳模工程师,感悟工业与生态协同发展。数学与统计学院“追溯会师魂,共筑强国梦”实践队通过对话党员、非遗录制和程序开发传播党史。




传承总师精神,助力科创报国。工大青年深入航天发射场、重点实验室、军工单位、创新企业与乡村一线,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技术体验与科普传播等形式,传承总师文化、践行科创报国、服务产业需求。航天学院“追火箭的年轻人·星愿启航”实践队赴文昌、西昌等地,现场观测多型火箭发射,采访航天前辈与工程师,开展航天科普讲座,记录中国航天重大时刻,传递航天梦想。航海学院“青春‘舰’习生”实践队走访海洋、海军与装备单位,与总师、官兵座谈,参与重大试验,深化对“航海精神”和“总师育人文化”的理解。动力与能源学院“红引青衿,动力逐程”实践队奔赴延安汲取红色力量,并赴山东大学、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及宁波研究院开展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实践。生命学院“药创未来”实践队深入镇巴县中药产业基地,调研科技赋能中药种植与乡村振兴路径。微电子学院“‘芯’链智造,创领未来”实践队走访长三角华大九天、晟州聚能等企业及姑苏实验室,调研半导体产业链与跨境合作机制。民航学院“翼展蓝天梦,匠心助飞航”实践队调研西安、香港低空经济发展,开展民航科普,赴618所、爱生集团等深化专业认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卓工铸魂,卓越启航”实践队赴绵阳九洲集团、624所及成都腾盾科技交流学习,并祭扫烈士陵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智汇双区探路新质生产力 实践育人引领科创青年行”实践队走访广深多家科技企业与创新基地,并赴嘉兴南湖接受红船精神教育。文化遗产研究院“青创智护·匠心永续”实践队赴宁海开展古戏台彩画数字化采集与修复实践,访谈传统匠人,探索文化遗产科技保护新路径。






服务乡村振兴,展现青春风采。我校多支实践队围绕乡村振兴,深入乡村田野、社区基层、企业厂矿与边疆学校,通过产业调研、文化挖掘、教育帮扶、科技赋能与基层服务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展现青年担当风采。电子信息学院“伞下千年韵,艺兴百业新”实践队走进泸州尧坝古镇,体验油纸伞制作工艺,采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走访桐油产业链,探索传统工艺助推乡村振兴新路径。管理学院“‘疆’贸启新途,‘管’语促交融”实践队赴吐鲁番调研电商企业、开展支教活动、挂牌实践基地,并参访博物馆与葡萄沟,促进民族文化交融。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星舟AI"实践队赴宝鸡扶风开展AI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将AIGC技术融入航天启蒙、非遗传承等课程,建立AI研学基地并发布数字文化吉祥物,推动乡村教育与文化数字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铸剑护梦”实践队在汉中开展留守儿童夏令营,组织红色景点研学,深入镇巴县调研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开展课业辅导与爱心慰问。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青春铸盾,清网兴乡”实践队赴汉中多地开展反诈宣传、网络安全科普,走访博馆、红色基地与企业单位,挂牌实践基地,筑牢乡村数字安全屏障。柔性电子研究院“拾遗云岭,织梦怒江”实践队深入云南怒江,开展教育宣讲、推普助兴、非遗直播与企业走访,助力非遗传承与乡村协同发展。医学研究院“在红色医脉中汲取新时代的医者担当”实践队赴延安开展医学交流、红色教育、旧址调研与慢性病普查,践行医者仁心使命。光电与智能研究院“智惠南疆”实践队赴云南边疆中学开展AI应用调研与技能帮扶,通过访谈师生、发放问卷,助力乡村教育数字化。外国语学院“跨山越海闯‘语’宙,乡村振兴有‘咖’位”实践队调研云南咖啡产业,走访漫崖咖啡庄园、茶马古道遗址与大理丽江咖啡创新点,探索文旅融合与产业振兴新模式。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韵书画壁 古韵丝程”实践队致力于中国传统壁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赴山西博物院、北齐壁画博物馆、云冈石窟等多处文化地标调研学习,并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奔赴边疆热土,传承戍边精神。数名工大学子奔赴祖国边疆,深入海防一线、民族地区与边防哨所,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传播、国防教育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服务地方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戍边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电学院“钢铁长城·戍边薪火”实践队赴巴彦淖尔开展国防教育实践。团队深入特色地形进行文创设计,调研水利文化与工程设施,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并在当地社区为青少年开展三航知识科普,助力国防意识普及和文化传承。自动化学院“青向红河寻振兴,自梦兴疆润侨乡”实践队深入云南红河县,调研勐龙村、甲寅镇等地的乡村振兴实践,考察当地特色产业,走访红河县一中了解体教融合成果,并与当地部门交流边疆发展新路径。计算机学院“攀林海雪原解码星河天眼,淬硬核本领赓续薪火航天”实践队赴佳木斯、桦南等地,参观探测站与深空站,学习航天科技,走访黑瞎子岛、东北烈士纪念馆与哈工大,赓续航天精神与红色基因。玛丽女王工程学院“文化润疆,生态焕新”实践队赴新疆阿图什支教,学习非遗文化,参与沙漠锁边工程,助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材料学院“彩云之南探寻民族团结基因,强边固防贡献三航青春力量”实践队赴云南可邑小镇欣赏非遗阿细跳月,参观城市规划馆,走访老兵与老党员,调研新材料企业,推动科技兴边。






保护生态环境,助力绿色发展。我校多支实践队奔赴浙江、陕西、河南等地,聚焦绿色能源、生态治理与文化传承,通过技术推广、环境监测、产业调研与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赋能绿色发展。化学与化工学院“第十六届西工大绿色营”走进榆林光伏企业、榆溪河生态长廊及工业区,开展新能源调研与环境宣传,助力地方绿色转型。生态环境学院“秦岭卫士·生态兴乡”实践团推广硅灰石改良土壤技术,建立示范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环境污染检测,绘制生态图谱,并通过短视频、微团课与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推动秦岭生态保护。力学与交通运载工程学院“筑黄河绿色屏障,耀红色精神华章”实践队走访包头湿地保护区、生态局及治沙基地,进行三航科普、污水治理调研与植树劳动,聆听全国劳模治沙事迹,守护黄河生态。软件学院“破局·新声”实践队深入榆林煤矿,采集能源转型数据,制作可视化产品与AIGC短视频,并参观陕北民歌博物馆,推动能源与文化数字化融合。




下一步,学校团委将持续发挥共青团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健全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拓展实践领域、深化实践内容、提升实践实效,推动社会实践常态化、精准化、品牌化发展。我们将继续引导广大青年在实践课堂中“自找苦吃”、锤炼本领,以青年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青年视角观察时代变迁,以青年智慧服务国家战略,鼓励更多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勇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文字:倪晓琪、闫敏;摄影:校团委社会实践指导中心;审核:佘磊磊、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