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ENG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西工大2025年立德树人奖揭晓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0日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点击数: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天是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在这个温馨的节日祝所有老师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学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励广大教师扎根教学一线、潜心教书育人,为学校“127”近期目标和“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不懈奋斗,2025年,学校选树了20名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周年及以上,坚守育人一线,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师德高尚、爱岗奉献,在推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2025年学校立德树人奖的获奖教师。



周洲,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3年。无人机领域专家,曾任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及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级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教育教学方面,打造了“最后一堂课”、“魅影开讲啦”等品牌思政活动,以高原科考、重走长征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获评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66人,毕业生中百余人成长为科研骨干及型号总师。在科学研究方面,带领团队攻克高空长航时、隐身无人机等多项国内首型装备技术,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授权发明专利35项,发表论文401篇。



罗建军,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5年。在教书育人方面,因材施教、科教融合,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以仁爱之心,为国育才,培养研究生百余人;毕业生在军队、科研院所的核心技术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学研究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20余项,出版教材和专著7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多次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和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称号。在学科和平台建设方面,一心为公、争创一流,为航天飞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设立与运行、航宇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科,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2年。长期从事航天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担任“探测与控制”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主持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研究等省级项目3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培养博士生、硕士生200余名,其中近20人成长为国家重点型号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西北工业大学“最满意教师”,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陈克安,航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3年。主讲本科生课程12门、研究生课程4门,年均教学量250余学时;出版教材6部,建设陕西省精品课程1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97人,获评学校“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及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创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指委委员,兼职20余个学术组织及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为本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来飞,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9年。国家级领军人才,现任材料学院陶瓷基复合材料团队负责人。首批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首批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核心骨干。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特种陶瓷及其复合材料教学科研工作。获授权发明专利129件,获中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和中国专利银奖。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本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连续三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和全国优秀建材建设二等奖。



李淼泉,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8年。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从事轻质金属材料加工研究,组建了国防科技工业难变形材料锻造创新中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先研究和重大攻关等40余项,发表论文488篇,授权发明专利56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主编或者副主编高等学校教材4本,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多次获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研究生优秀导师。指导研究生116人,其中20余人成长为国家级人才、科研骨干及型号总师。



李原,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2年,一直奋战于科研及教学一线。已培养毕业研究生96人,其中70余人奋斗在航空航天型号研制一线。指导的在读博士生获基金委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首届博士生青年托举计划等。牵头成立“航空宇航装配研究所”,申获两项省部级科研平台,培养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6人,所带领团队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岳珠峰,力学与交通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从教31年。从事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的失效理论、设计方法、测试评价装备与技术等研究,应用50多个重大型号,突破了多项“卡脖子”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49项;出版中英文专著23部;发表SCI论文超过640篇。热爱教育事业,坚守育人一线,培养50余名博士,获全国优博提名奖1人、省优博7人;担任工程力学本科专业、国家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



刘波,动力与能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从教37年。他为人师表,在学生培养中注重立德树人,从教以来,先后讲述本科生课程8门、研究生课程6门,培养硕、博士生百余人。曾获学校本科最满意教师荣誉称号。培养的研究生有3名成长为国家级人才,2名博士获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最高学生奖励“吴仲华优秀研究生奖”,2人获得首届和第四届“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创新奖”,2人获西北工业大学学术之星,1人获中国航空学会优秀硕士论文奖,2人分别获学校2020年优秀博士论文、2023年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多人多次获国家奖学金。



廉保旺,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9年。在教育教学方面,主讲本科生课程2门,研究生课程3门,负责陕西省一流课程建设1门,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在科学研究方面,长期从事北斗卫星导航、无线通信和航空搜救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机专项、重大横向等科研项目60余项,先后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根本问题,指导的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100余项。



张晓斌,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9年。坚持立德树人。先后主讲本科生课程5门,主编本科生教材2部,参编1部,所指导研究生毕业后多数进入了航空、航天及兵器等军工领域及其他大型企业工作。聚焦国之大者。在先进飞机供电系统领域引领技术发展,科研成果服务于各大型号飞机的研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参与C919项目论证及研制过程。服务社会发展。将科研先进技术成果固化成行业标准,推动行业技术。主持和组织起草、编制航空航天领域国际标准3项,其中含我国航空航天领域主导编制的第一项国际标准。任航空学会机电、人机环分会副主任委员,连续三届任国家航空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翟正军,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7年。始终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每年讲授本科、研究生课程超百学时。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88人,70%毕业后在国防单位工作,20余名毕业生已成长为单位带头人、型号总师、技术主管等。深耕航空电子系统设计与评估、自主可控高可靠高安全存储技术、视觉智能辅助导航等领域,主持装发预研、国防基础科研、工信部民机科研、重点型号工程子课题等项目百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亿元,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6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9项(次),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并获全国金奖(2024)等。



孙浩,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专业、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任教39年,从一名乡村教师成长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一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政治立场坚定,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及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主体作用,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坚守在一线教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曾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师德标兵、霍英东教育教学奖、宝钢优秀教师奖、陕西省教学名师奖等荣誉;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杨德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8年。从事光纤传感与光电技术研究与光电类人才培养工作。主持和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课题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立足学科前沿,精心构建了光电人才培养体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全国一流专业建设点。聚焦竞赛育人,建立创新实践指导中心,指导学生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竞赛一等奖,实现了多项历史性突破。坚持交叉创新,培养出一批获得王大珩光学奖、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的优秀创新人才。此外,他履职社会服务,创建“科学点亮人生”科教帮扶品牌,彰显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颜红侠,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2年。提出“育人为本、实践为基、创新为魂”的育人理念,指导硕、博士研究生百人以上,培育省部级人才2人。主持陕西省课程思政精品课程,主编工信部精品教材、陕西省优秀教材等6部。获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学成果奖(5项)、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担任中国化学会分子聚集发光委员会委员,倡导成立了西部首个杂化发光与光子器件重点实验室,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荣获4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形成“项目赋能、产研驱动”的育人模式,指导研究生在JACS、Angew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50篇。



蔡建峰,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5年。潜心育人,成果丰硕。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编的《管理系统模拟》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纵横向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注重科研反哺教学;为本科至博士阶段开设多门专业课,教学广受学生与督导好评,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累计指导硕博研究生百余名,所指导学位论文多次获评校级优秀。相关成果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



张奕,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6年。全心奉献外语教学,服务西部国防教育,坚持教学第一线,先后主讲理工科公共外语课3门,英语专业本科核心课6门,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课3门,共计3类12门不同课程。坚持在课堂教学中传递正能量,注重课程思政实施,引导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学领军人才,入选陕西省人文英才计划,为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杨云霞,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等50余项;出版专著4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发表论文110余篇;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陕西省教改项目2项,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5项,参与国家教材委员会教材审核工作。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分会副理事长。



姜洪开,民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0年。从教以来,坚持将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近五年指导13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1名博士生获宝钢特等奖学金、团队研究生获1项陕西省第九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高质量成果A类、1名博士生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2名研究生获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12名研究生获校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5项,在飞行器智能运维领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连续3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4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王成,体育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从教32年。深耕体育教学一线,年均教学量超600学时。曾获国际华人体育与健康学会优秀教学奖、宝钢优秀教师奖、西北工业大学最满意教师、“十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膺第十四届全运会体育道德风尚奖。在教学实践中,创新融合EMI教学模式与“践、思、悟”“研、学、讲”理念,将中国女排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既锤炼学生运动技能,更锻造其精神品格与国际视野。作为安全社团导师和阳光组男排主教练,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科研领域,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在核心期刊和SCI上发表10余篇高水平论文。


(文字:孙梦桐;审核:林楠、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