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ENG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院长谈】索涛:强化行业特色,开展“1→0”反向基础研究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9日 来源:航空学院 点击数:

一、航空学院为什么亟需开展“1→0”反向基础问题的研究

(一)开展“1→0”反向基础问题研究是适应航空科技发展的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能力是科技强国的必备元素,航空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航空科技按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思路,推动航空装备取得了系列化自主研制的丰硕成果(“1”),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航空科技引领发展的步伐。比如,由于对飞机结构振动疲劳问题机理认识不足,通常以增加阻尼的方式来避免机身局部开裂,但是无法从根本性解决问题,导致新机研制振动疲劳情况频发;再比如,由于对民用飞机适航条例背后所蕴含的安全性问题本质和适航符合性验证机理的认识不清,导致国产民用大飞机适航取证时间过长(长期受制于FAA和EASA国际认证限制),制约了民用飞机国产化率的提升。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基础研究不足导致的。因此,开展“1→0”反向基础问题研究,通过回溯科学本源,解决核心科学问题(“0”),是实现航空科技自主迭代和创新超越的必然需要。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层面打了一套“组合拳”,进一步强化航空科技领域基础研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航空运载工程学科方向,基金委与工信部共同设立大飞机基础研究联合基金,推动中航工业集团加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等。

(二)开展“1→0”反向基础问题研究是强化学校行业特色的需要。航空作为学校“三航”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书写了我国航空史上的多个“第一”,深度参与了几乎所有重点航空型号的研制,并培养了中国航空领域60%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取得这些成就与学校长期坚持做好型号关键技术攻关的同时,更注重基础研究密不可分。比如,在我国自行研制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尾翼颤振、第一代运载火箭重入大气层摇摆等问题攻关中,黄玉珊教授等深入研究自激振动理论,创建分析和模型实验方法,编写了我国气动弹性力学的第一本著作,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气动弹性专业人才,为后续型号研制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奠定了技术基础与人才的储备。再比如,我校推动双三角翼布局原理突破,研究成果运用于改型后的歼7,使得该型飞机气动性能达到了二代机的极致,比肩美国的三代名机F-16A,让学校成为我国航空主战装备研制史上唯一的高校副总师单位。面向未来,为了更好更深入地服务强国战略,学校就必须在保持系统整机能力强的基础上,强化“三航”特色,进一步深耕基础研究,破解型号背后的基础科学难题。

(三)开展“1→0”反向基础问题研究是重振学院独特优势的需要。航空学院作为我国最早开展航空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单位,为航空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解决了一系列型号关键难题。但随着航空领域院所高水平人才不断储备和科技创新能力日趋完善,学院师资队伍中非航空专业背景教职工占比逐渐提高,导致学院支撑工业部门解决装备研制关键问题的能力和贡献呈下降趋势,创新引领性科研成果有限,行业领军人才面临断层风险,长期无牵头国家奖产出。航空技术未来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以数、物、化等基础学科以及力学、材料、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工程学科的进步为基础,系统解决众多“0”的问题。正如王海峰院士谈到,发展未来的高性能协同作战无人机迫切需要突破“气-控-隐”一体化无人机平台总体技术及其它关键技术,但其背后蕴含的则是无尾气动布局的纵横向稳定性与解耦控制等基础性问题。因此,航空学院要以航空装备研制需求为牵引,开展回溯性科学问题研究,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和“三航”领域支撑学科全的优势,“理技”协同、双向发力,释放技术原始创新策源潜能。这不仅是航空学院未来保持行业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能为数统、化学、材料、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学院特色化发展赋能。同时,这些探索实践后续可复制推广到航天、航海等领域,为学校“三航”引领发展路径的高质量实施夯实基础。


二、航空学院系统推动“1→0”问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一)开展深入研讨,凝聚广泛共识。2023年5月25日,校党委书记李言荣院士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理论学习集中交流会暨专题党课》上指出,理科要开展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技术导向的定向性基础研究,即开展“1→0”问题研究。会后,学院组织班子成员、骨干教师反复学习领会“1→0”问题内涵,结合学院实际深入研讨如何开展“1→0”问题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航空学院是我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牵头建设单位,校内编号1院,这意味着在持续巩固学校在航空领域独特优势进程中,航空学院必须首当其冲,充分发挥教职工行业背景支撑强、系统集成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引导大家注重“回头看”,开展有组织的、以工程需求为导向的基础研究。

(二)加强顶层谋划,多措并举有组织营造氛围。学院通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革科研管理模式、强化激励保障等多个维度的措施,系统推动“1→0”问题研究。在队伍结构优化方面,针对学院教职工主要以力学、机械类专业为主,无法较好适应航空科技向信息化、智能化快速演进所导致的科研口径窄,工作主要局限于气动布局、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等传统方向,基础理论突破难等问题,学院在师资引进过程中重点向控制、信息学科倾斜,围绕优秀青年人才重点培育新团队,鼓励挖掘飞行器智能化发展中的核心基础问题。同时,针对力学学科,重点引进国家级青年人才或水平相当者,通过将这些具有较高基础研究水平的青年教师补充到工程经验丰富、行业特色鲜明的“老团队”,从而有效提升团队基础研究的氛围和能力。在科研管理模式方面,改变以往学院科研管理上传下达的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在重大重点任务论证阶段,由科研副院长组织、骨干教授技术负责,通过跨方向、跨学科凝聚优势力量,组建IPT团队争取航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目前,在科研副院长李斌的组织下,韩忠华教授牵头,以翼身融合飞机团队为核心骨干,打破团队间的壁垒,吸纳其他优势力量,正在以翼身融合验证机为基础,围绕低音爆超音速飞行的前沿需求,深入论证相关核心基础科学问题,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的立项机会。在激励保障机制方面,一是通过在岗位考核中对外出挂职教师给予适当的工作量减免,年度考核中对重大项目论证过程工作量给予认定,多方面激励教职工安心挂职、专心参与重大重点项目论证。二是依托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实施博士生选拔定题招生,即由行业院所根据型号研制中的问题出题,导师和学生自由竞争揭榜答题(该指标不占用学院核拨的招生指标)。近两年,学院已投入十多个博士生指标,用于该类行业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

(三)拓展校企交流合作渠道,创造挖掘行业问题的机会。开展“1→0”问题研究,找到正确的“1”是关键,而“1”就隐藏在工程实践中。针对学院近些年引进的青年教师占比越来越大,但多数缺乏行业背景,工程实践经历有限,同时科研方向主要集中于气动与结构设计方向,合作口径窄等问题,学院积极搭建教师与行业院所专家交流的平台,深化与飞行器核心系统研制院所的合作。通过院领导带领青年教师走访中航工业、中国商飞、中电科等集团下属院所,特别是以往与学院科研合作较少的单位,开展学术交流,帮助青年教师拓展行业资源,为他们创造深入接触行业问题的机会。目前,青年教师们除了与一飞院、成都所、强度所等合作外,与中航工业自控所、计算所等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一大批行业专家参与了青年教师们研究生的论文开题、答辩等。同时,借助牵头论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材学部交通运输学科处(E12)航空运载工程领域基础研究的关键词、优先发展方向等契机,组织青年教师与行业资深专家一起研讨,凝练航空科技关键基础问题。此外,学院还紧抓中国商飞-西工大大飞机研究院建设契机,有组织到商飞去找问题,目前已针对C909、C919持续改进的需求,梳理出了3大方向的6个问题,并组建“以老带新”的项目制团队开始重点攻关。

(四)大力推进青年教师行业挂职,锻造定向性基础研究能力。扎根行业设计院所,深入工程一线亲身实践,是快速找到“1”的捷径。学院加大力度推动青年教师到主机院所挂职锻炼,仅本学期开学至今,已有5位青年教师主动提出赴中航工业主机院所挂职的申请,其中4人为国家级青年人才。目前,学院青年教师已逐渐形成赴行业挂职锻炼的氛围。2021年以来,学院累计选派17人赴行业院所挂职,实现了航空三大主机设计所(院)的全覆盖,其中5人已被纳入学校“青年教师百名总师培养工程”。他们在挂职锻炼过程中深入了解了航空行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1”。例如:国家级青年人才李永波赴中航工业成都所挂职的一年期间,通过深度参与型号研制,不仅个人对航空的认识得到了快速提高,更重要的是找到了飞机机电系统故障增强诊断问题。一年挂职期满后,他又主动提出再延长挂职一年;新进准聘副教授汪存显在中航工业一飞院挂职期间,结合自身在复合材料冲击动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积累,承担了某重点型号复合材料功能前缘结构抗冲击轻量化设计的问题,个人也因此荣立三等功。


三、航空学院持续深入推进“1→0”问题研究的思考

(一)持续推进“1→0”问题研究,需要强化团队意识,树牢系统思维。当前,尽管学院层面上已经对开展“1→0”问题研究的意义有了较深刻的领悟,但不少团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主动意识还不强。一方面,由于这些团队普遍具有较强的行业特色,短期内科研任务饱满,不仅团队带头人对长远发展的系统性思考不足、危机感不强,团队甚至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承担低水平、重复性、纯服务型科研项目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需要学院主动作为,为团队的发展问诊把脉,强化团队带头人带领大家谋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团队成员做团队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深刻理解开展“1→0”问题研究对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并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学院大多数团队由具有一定师承关系的成员组成,学科专业窄、研究方向相似度高,已不适应当前航空科技创新向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的形势要求,系统解决工程实践中核心基础问题的能力不足,亟需优化团队成员的类型、学科结构,优化团队内部的分工与协作。

(二)持续推进“1→0”问题研究,需要学院层面和团队层面同时发力。在学院层面上一是师资引进时注重调控学缘和学科结构,加大力度外引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人才,以信息赋能飞行器设计、力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二是以具备一定领导力、积极上进的国家级青年人才为核心,内培若干学缘结构多元化、学科方向交叉、系统问题解决能力强的科研团队。三是优化考核方式,从政策上鼓励教师发挥个人所长、优势互补,相互间分工协作,提升团队聚焦核心问题论证承担重大重点任务的能力,改变学院科研小而散、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优秀成果产出少的现状。四是高度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发展好,是学院未来持续保持行业独特优势的重要保障。学院要依托丰富的校友资源和独特的行业优势,持续为青年教师牵线搭桥,强化青年教师开展“1→0”问题研究的意识,主动帮他们拓展行业资源,有组织地带领青年教师参与行业重大重点任务的攻关。学院亟需探索建立围绕态度、过程和结果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机制,对青年教师参与型号任务的过程和贡献均予以认定,解决青年教师由原来的“科研舒适区”转向面向工程应用的核心基础问题研究的后顾之忧。在团队层面上一是带头人应着眼长远发展,团队不仅要积极吸纳本学科、专业方向外的人才,还应形成基础研究型、工程技术类成员并存,差异化发展的氛围。二是团队带头人在用人的同时,更要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关心和指导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引导和帮助他们敢花时间和精力挑战行业关键问题。三是团队带头人应以高水平成果产出为目标导向,倡导开展多学科交叉问题研究,强化成员间分工协作的意识。


注:本文一些观点源于工作中作者与航空学院班子成员研讨过程中受到的启发,特别是与党委书记于辉、科研副院长李斌的交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限于作者对开展“1→0”问题研究的认识有限,文中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文字:索涛、于辉、李斌;审核: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