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ENG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央视报道我校考古领域相关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9日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文化遗产研究院 点击数: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寻商记》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3月7日,该节目第四集《青铜之巅》专题中,我校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杨欢受邀参与节目录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解析商文明密码,展现了我校在考古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该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聚焦商文明考古新发现,借助3D复原、数字建模等前沿技术,解码商朝部落起源、灭夏建商、迁都兴衰等历史谜题,剖析青铜礼制和甲骨文字,揭示我国首个有同期文字记载、存续500多年的商朝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节目中,杨欢副教授以“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现代破译”为切入点,结合殷墟亚长牛尊等典型器物,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商代青铜冶铸技术研究中的突破性进展。

团队通过三维扫描技术与凝固模拟实验,首次揭示了商代工匠通过控制陶范型腔结构、优化浇冒口设置等工艺,实现青铜器等壁厚设计的科学逻辑。“即便在现代材料学理论的审视下,古代工匠的浇口设置依然是最优解。”杨欢在节目中强调。

针对殷墟唯一牛形青铜尊——亚长牛尊的铸造难题,杨欢所在团队通过数十次模拟实验发现,其中空四足与牛角的特殊设计可有效避免凝固缺陷,而右后蹄浇口与左前蹄冒口的精准配合,正是确保器物完整性的关键。这一研究成果通过节目首次向公众展示,生动还原了商代工匠“以缺陷控制实现完美器物”的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寻古中国・寻商记》融合“文明+艺术+技术”,借助新技术重现历史场景,3D复原遗址和文物,呈现商代社会风貌。

近年来,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总师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材料和结构两大难题,立足我校材料、三航、信息等优势学科,发挥学校文、理、工多学科交叉优势,确立文物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和文物价值阐释与传承利用两大特色学科方向,着力构建“文物总师”培养体系,充分彰显学校在服务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战略中的科技实力和特色优势,也为实现“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注入了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