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内容:一部《昭君行》同心筑大同——从秦腔历史剧《昭君行》巡演看昭君文化的当代共同体价值
报告时间:2025年11月7日(周五)16:00-18:00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惠敏莉,西安演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西安易俗社第十八任社长,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标兵、全国最美巾帼奋斗者、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西安市劳动模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清华大学、中国音乐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院校研究生导师及客座教授。惠敏莉秉承百年易俗社“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的办社宗旨,强化精神传承、剧种传承、剧目传承、人才传承,倾力打造西安易俗社文化研究院,收集整理百余年西安易俗社珍贵文献资料,实施全方位文化传承保护,开拓创新、弘扬传播走出去。
从艺40余年来,领衔主演传统经典剧《三滴血》《双锦衣》《貂蝉》《白蛇传》《昭君行》《花木兰》《数罗汉》《西施泣别》和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秦腔》《易俗社》《党的女儿》《织梦人》等60余部本戏、折子戏和多部戏曲。

主办单位:艺术教育中心
承办单位:机电学院
参与方式:扫描以下二维码填写报名信息,即为报名成功

秦腔
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 ,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西安易俗社,创立于1912年,辛亥革命第二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办社宗旨“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被誉为“秦腔·中国戏曲活化石”。
文字:闫瑾;
图片:西演·西安易俗社;
审核:初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