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跃新境赴海天,智领深蓝铸辉煌”,4月23日,恰逢我国第76个海军节,我校2025年海洋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研讨会在长安校区海天苑大楼隆重举行。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保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民,学校原党委书记李保义,副校长杨益新、张开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王俊利,中国船舶集团第七研究院原院长刘郑国,中国船舶集团重庆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猛,中国船舶第710研究所所长王晓林,760所党委书记段纪军,705所原所长王中,西安工程大学校长王海燕等来自国内近百家行业院所、兄弟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及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航海学院历任老领导、老教师、校友和师生代表等共计200余人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航海学院院长潘光主持。


潘光介绍了航海学院的发展历程及海洋科技文化节的相关情况。他说,作为深入贯彻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学院精心打造了海洋科技文化节,构建了思政教育、科创实践、行业引领一体化的育人品牌。航海学院历经六十九载光阴变迁,如今全面入驻海天苑大楼,这是学院发展历程中又一重要的里程碑。全体航海人将锚定“127”近期发展目标和“天下工大 世界三航”远景目标,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国内顶尖”航海学院建设。

王俊利在致辞中指出,船舶工业是国家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以海洋科技文化节为契机,进一步凝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推动海洋科技领域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助力海洋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张开富指出,自1956年学校航海事业起步以来,一代又一代航海人在蔚蓝大海上践行着使命和民族复兴担当,心怀“国之大者”,站得高,谋划远,干得实,贡献大,在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上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希望全体航海人,继续在关键领域攻坚,突破“卡脖子”技术;在交叉融合中创新,在传统领域开辟新赛道;在人才培养中筑基,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魄力的新“航海人”,在浩瀚深蓝中,续写西工大航海人的不朽篇章。

徐猛在致辞中表示,海洋科技文化节的举办是探索蓝色疆域、弘扬海洋文明的重要窗口,更是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航海学院作为培养航海人才、研究航海技术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推动海洋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未来,重庆装备将继续与学院携手并进、深化合作,共同谱写海洋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航海学院原院长黄建国深情回顾了在院工作的经历,从人才培养的深耕细作到学科建设的爬坡攻坚,从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到学院发展的每一步跨越,他都记忆犹新。他希望学院师生继续秉持初心,在人才培育与科技发展的征途上勇攀高峰,为国家锻造更多的“深蓝利剑”。

刘郑国在致辞中指出,多年来航海学院师生扎根一线、携手并肩,在国家建设急需的关键领域攻坚克难,育国之栋梁,铸国之重器。他寄语师生们,要传承前辈们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精神底色,在海洋战略与国防事业的广阔天地中勇挑重担,培养更多政治坚定、本领过硬的时代栋梁,让学院的育人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开幕式上还举办了航海学院“深蓝”铸剑班成立仪式。杨益新为刘郑国颁发荣誉导师证书并向铸剑班授予班旗。

宋保维宣布2025年西北工业大学海洋科技文化节开幕。
伴随着69只蓝色气球腾空而起,划破云霄,这抹“深蓝之翼”承载着航海学院69载春华秋实和全院师生25000个拼搏奋斗的日夜,象征着新一代航海人“向海图强”的无限可能。

仪式后,出席嘉宾合影留念并一同参观航海精神·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



开幕式后,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研讨会召开。潘光、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鸿东、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诗平、大连理工大学孙铁志分别以《鲲跃新境赴海天智领深蓝铸辉煌》《高海况下无人舰艇智能航行关键技术进展》《深海勘探低频高压气枪气泡动力学理论及应用》《跨介质航行器出入水动力学关键问题研究》为题作报告。围绕海洋科技领域发展、行业装备数字化发展、智能平台实景应用等不同角度展开研讨,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据悉,为推动校园海洋科技文化发展,厚植船舶与海洋领域的“总师育人文化”,2025年海洋科技文化节期间,航海学院精心打造了“碧海丹心”“人文海洋”“科技海洋”“行业认知”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成为了校内外航海学院学子、校友的专属节日,为深化学院“红色烙印、蓝色情怀”价值驱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字:宋宜轩、王翠萍;摄影:卢迪;审核:马西平、刘朝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