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党委书记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卫红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会议。
我校师生通过多种形式收看收听两会开幕盛况,热议政府工作报告,表达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位求进、敢于拼搏,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
2024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校“127”目标和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之年,西工大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在学校“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牵引下,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做好“十五五”规划,打好国家奖申报、顶尖人才评选、大小人才工作、万亿国债、万分之一学科这五场硬仗,持续深化“总师型”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为群众办实事等重点工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永远在一线、永远在状态、永远在前列”的奋发状态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发展,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宋保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西工大将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工科为本、三航当家、信息赋能、融合强校”的发展思路,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狠抓重点任务攻坚突破,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学科建设内涵发展,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建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持续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高位求进、笃行实干,奋力走好西部国防军工高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贡献西工大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陕西欧美同学会会长、陕西知联会会长张卫红: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做了部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落实好学校“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发展思路,矢志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剑。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总师育人文化”,用好用足多元化思政育人平台,及时将最新科技前沿成果、产业发展需求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持续强化“总师型”人才培养。主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鼓励他们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勇挑重担、担当主角,千方百计帮助青年人才成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深耕空天结构技术前沿,大力推进“1到0”研究,在结构轻量化设计制造及新概念结构整体化、智能化、功能化等方面奋力攻坚克难,为实现空天装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努力。
陕西省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代表、民建陕西省委会常委、民建西工大支部主委、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孙瑜:
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我深感振奋,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报告客观务实总结了2024年的发展成就,提出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十大任务,给我们传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报告提出要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这些都为我们学校高质量、高速度、高水平发展指明了方向。外国语学院要推进“总师育人文化”走深走实,持续提升全校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强国建设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要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改革发展,加强校内外协同,找准“育人文科”创新发力点,讲好中国故事和工大故事,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委员,政协陕西省委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民盟陕西省委会副主委、西北工业大学委员会主委,西北工业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长孙武斌:
政府工作报告高屋建瓴,系统总结了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为2025年工作明确了方向。报告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令人倍感振奋。作为高校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基础研究和工程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报告强调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教育、科研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这无疑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投身教学科研的热情。作为民盟盟员和政协委员,我将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围绕教育、科技等重点领域积极建言献策,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的关键时刻,立足岗位、勇担使命,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和科技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民盟智慧与高校力量。
退休教职工高广元:
认真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备受鼓舞和激励。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和信心。从报告中我看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和蓬勃生机,作为一名高等教育战线退休的党员,将继续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认真学习、积极宣传两会精神,特别是要积极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和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坚定理想信念,为建成教育强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团委书记 佘磊磊:
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详实、目标明确、催人奋进。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并就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系统部署。2025年,团委将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落实“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工作思路和“要上进、要努力、要奋斗”的工作要求,着力发挥共青团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持续深化以“总师育人文化”引领团员青年价值塑造,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国家需求为目标,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朱继宏:
政府工作报告擘画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产业创新版图,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我校空天、智造、材料、信息等学科优势与报告要求形成战略共振。面对国家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前瞻布局,我校充分发挥“三航”特色优势,主动担当时代使命,锚定“总师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打造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高地。一是构筑学科交叉未来创新平台,实施面向空天、低空、新材料等未来产业的工程硕博士专项计划,建立“需求-研发-转化”贯通的培养链条。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构建校企协同创新联合体,完善“双首席科学家”导师制度,推行科研项目全周期浸润式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三是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开发AI辅助招生评估系统、建设智慧教学平台集群、搭建学位质量智能监测中心,打造虚实融合的沉浸式教学场景。
教务部部长王海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署,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过去一年,学校“总师型”人才培养与国家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工作导向深度共振,凝练形成“低调务实、兼收并蓄,厚积薄发、为国铸剑”的总师特质内涵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精、系统强、重实践、能担当”的核心素养。2025年,教务部将以“1-2-1-3”重点工作为牵引,优化“招生-培养-深造”联动机制,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本科人才培养,强化系统观、实践观、未来观“三大观念”培养,重点提升学习力、思维力、适应力“三大核心能力”,持续推进“总师育人文化”走深走实,源源不断为国防军工事业输送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强国栋梁。
国际合作处处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兼哈萨克斯坦分校校长孔杰: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后深感振奋。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辉煌,教育强国建设实现诸多跨越,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工作十大任务中,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持续扩大,将持续为学校国际合作增添新的动力源泉。我们将按照国家新要求,锚定“127”发展目标,持续搭建“一新格局、两大品牌、三圈联动” 的国际合作新体系。在哈萨克斯坦分校建设、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建设方面稳步推进,在拓宽“总师型”人才国际视野、推动国际教育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上持续奋进,追求卓越、争创一流,“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地为“双一流”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人力资源部部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主任唐玉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特别提到了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等。这对我校人事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人力资源部将以政府工作报告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引,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加快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坚持“内培大人才、外引青字号”,进一步提升国家级人才数量和占比。进一步强化特色发展,巩固国防领域人才资源优势。持续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激发各位人才创新活力,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航空学院综合技术与控制工程系党支部书记李霓:
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特别是科技创新和教育工作的显著进步,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和深感自豪。报告进一步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了更加清晰和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和方法举措。作为航空学院青年教师,我们要立足岗位、强化责任、勇担时代使命,积极为实现“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努力奋斗;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致力于培养更多“总师型”拔尖创新人才;要紧跟航空科技前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我国航空科技领域扎实走好自立自强之路,为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航天学院党委书记黄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并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为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新的跨越,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标准、注入了磅礴动力,令人倍感鼓舞和振奋。作为高校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瞄准学校“天下工大,世界三航”的远景目标,进一步“强特色、筑高峰”,坚持以“总师育人文化”涵育和引领航天科技“总师型”人才培养;以强化系统集成创新能力和回溯性基础研究推动有组织科研服务航天强国建设;以内培外引高层次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不断激发“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剑”的责任使命,凝聚起推动学院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为更好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做出更多贡献。
航海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赵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2024年我国创新能力的新提升,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多个领域成果丰硕,令人振奋,同时强调2025年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一名国防军工领域的航海青年,更应将个人发展紧密融入国家需求当中,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嘱托,在科研学习过程中紧盯科技前沿,不断提升知识储备;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下功夫,在“卡脖子”技术方面埋头深耕;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努力成长为“总师型”人才,为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计算机学院教授、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工信部智能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斌:
全国两会明确了2025年各项工作的任务书、施工图、时间表,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带来了一场涉及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模式及教育管理等的深层次变革。作为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高校科技工作者,我将积极推动AI与“三航”融合,培养智能时代的新型“总师型”人才,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自己所能,助力教育数字化真正成为支撑引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顾军渭:
政府工作报告就“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行重点部署,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些部署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化学与化工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科布局、强化科研攻关、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按照“动作不变形、方向不拐弯、工作不松劲”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为“127”发展目标和“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的实现贡献化学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吕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任务凸显三大亮点:一是强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二是以“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为抓手,全面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三是强调价值观引领与创新能力并重,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作为一名西工大思政课教师,我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头脑;立足西工大“总师育人文化”,创新课程思政模式,用“为国铸剑”的国防底色涵养学生“国之大者”使命感;自觉涵养师德师风,以总师校友“身正为范”先进事迹引领学生成长,将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转化为“天下工大、世界三航”建设的新动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注入“西工大动能”。
后勤集团物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周伟:
政府工作报告对科技、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凸显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一线工作者,我们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学校党委决策部署,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师生需求,筑牢安全底线,稳扎稳打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以“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持续推动后勤工作的精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切实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工作定力,深入挖掘自身潜力,确保“动作不变形、方向不拐弯、工作不松劲”,努力提高后勤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为学校“127”近期发展目标和“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的实现贡献坚实的后勤力量。
西工大派驻融水县挂职干部袁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定点帮扶工作”,我既深感责任重大,又充满干劲和动力。作为学校派驻民族地区从事定点帮扶工作的挂职干部,我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和全国两会精神,全身心投入到融水的乡村振兴事业中,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帮助融水的林木加工、新能源开发、康养文旅等传统优势产业延链补链;持续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合作社联农带农和助农增收能力。同时努力将学校的教育、科技、人才和成果转化等优势与融水的发展目标、资源禀赋和群众期盼相结合,帮助融水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赛道奋起直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融水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党委宣传部;审核: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