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专题报道《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订单式” 选拔 严把导师关生源关》中,聚焦我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全景展现“总师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报道全文如下。

三年来,全国已经建设三批共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导师队伍人数达到了23000多人,眼下正是暑期,各大高校也在陆续安排新学期的相关工作,接下来我们就去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来看一看他们在招生、师资和课程等方面,都在做哪些准备。
在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老师正在为2024级工程硕博士举行专业实践行前培训会,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来自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等专业的234名学生,在完成校内一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后,即将前往航空工业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所属的百余家二级单位开展为期1-2年的专业实践。

中航西飞培训中心主任杨永平:我们一开始就会给他选配企业导师,和我们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让他们(学生)担任实职,实实在在去做项目,出成果。

目前,学院也正在开展新一轮校内导师遴选,通过举行2025年卓越工程师校企交流会的方式,提前对接,精准匹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为新一届招生做好准备。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张卫红: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我们的选题对象,从大院大所选择我们具有承担重大工程型号能力的工程师、总师、负责人作为我们的导师,让我们的学生有广泛的知识体系。

不光对校企导师进行遴选,学院也严把生源关,学院自2022年启动首批招生以来,就采用“订单式”选拔模式。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缑林峰:从招生环节,学校就与联培单位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与系统的规划,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企业也深度参与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

据介绍,今年学院首届工程硕士中有6名优秀学生以产品设计等科研实践成果获得了学位,多名优秀工程博士也正在以高水平实践成果申请博士学位。
据悉,6月17日,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在重庆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我校党委书记李言荣在会上作了题为《构建新时代“总师型”工程硕博士特色培养体系—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探索和实践》重点交流发言。西工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现有学生一千余名,学院始终聚焦国家战略急需,遵循“重在工程,贵在卓越,成在必行”的培养理念,以“总师育人文化”为引领,深化“工学交替”特色,探索“总师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学院提出“以行业发展需求定制学生培养领域规模、以产品研发需求定制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以核心能力需求定制学生入企实践计划”的卓越工程师定制化培养模式,构建思政课程引领、实践思政赋能的校企协同思政育人格局。持续深化有组织人才培养,在“订单式”招生选拔、校企导师队伍重构、研究生分类评价、核心课程建设、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等方面扎实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学院2025届研究生70%签约国防科技单位,“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获得行业高度认可。
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对标强国建设要求,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体制机制,夯实卓越工程师培养关键环节,锚定“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努力打造国防科技未来总师培养的“工大样板间”,以人才培养改革新成效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贡献西工大力量!
(整理:戴月玲、赵珍;审核:缑林峰、马西平)